搭建企业大学:一个学习型组织的标配
一个企业大多从使命愿景出发,演绎出发展战略,根据发展战略,演绎出一套组织结构。在组织结构的细胞层面上,即最微观的层面上,实际上就体现为一套职位体系或岗位体系。每一个岗位,它都需要某种跟它对应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相匹配,接着就面临任职资格和胜任力的问题。而满足胜任力,就必须具备三大条件:精神、知识和技能。
为什么企业热衷于搭建专属自己的“企业大学”呢?对此,世界500强之一的摩托罗拉公司算了这样一笔账:企业每投入1美元的培训费就会创造30美元的价值,而且除了有这样的高回报外,企业想要量身打造自己所需的人才,而不是将此任务完全交给培养传统的大学。所以说企业培养人才是企业大学当仁不让的基本使命。不仅如此企业大学已经悄然“变身”---它远远超过培训本身,已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它可以是高层管理人员和员工沟通的最佳空间,可以是传统企业文化的最佳平台,也可以延伸到供应商或客户那里成为整合战略性资源的秘密武器。
企业大学一般在企业培训部门(中心)基础上成立,并没有严格的设立门槛,纯内向型的企业大学基本可以不进行工商登记。搭建企业大学重在把握企业大学的核心原理并结合企业情况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和有效的管控方法。
一项针对中国企业培训体系现状的调研表明,有67.1%的受访企业尚未建立系统化的培训课程体系。多数培训部门在实施关键人才培训项目时采取“课程拼盘”模式,搭配组合市面“名牌”课程与讲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培训没有针对性更无延续性,培训部门甚至常常因此苦恼:“市场上‘好’的课程都已上完,明年又该如何变出新花样呢?”
企业大学强调系统规划培养路径,紧紧围绕员工职业发展与能力要求绘制针对性“学习地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香港国泰航空的做法则是值得提倡:为各线条业务人才绘制完善的学习地图以帮助员工发展。例如针对机场部员工,在其新进公司时将接受公司全体新员工入职培训,之后进入机场部部门入职培训,待员工定岗后会接受岗位技能学习与考核认证,半年见习期结束后员工将获得卓越服务技能的提升培训。如此随着员工的职业晋升,不断针对性地提升和完善员工的能力水平,使人才培养贯穿员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环节。紧紧围绕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与能力要求的系统化“学习地图”是确保关键人才培养的基础。无论是管理人才还是专业人才,企业大学都会针对性地提供丰富的策略,推动关键人才源源不断地成长与供应。
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对于启动企业大学的企业来说,它应该在其企业文化中补充这样一点:提高企业全员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企业应该意识到持续学习是企业发展的潜在动力,但不只是管理层才需要提升工作技能,提高生产力应该是基于每一名员工,企业的学习对象应该有定制的特殊群体转向全体员工。同时,致力于提高专业技能的培训已经远远不够,企业应该将培训的焦点从提高个体员工工作技能转向培养全体员工的学习能力。在培养全员学习能力的过程中,企业应注意使之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直接相连,以便切实改进员工的工作绩效,获得全员的认可,并使持续学习的员工自主的行为。
企业大学为了提高培训的有效性,需要采取“知”“行”合一的学习模式。企业大学可以采用我们熟知的“721定律”,即员工的培养与成长70%依靠岗位实践与锻炼,20%依靠岗位辅导与反馈,仅有10%依赖面授课堂。也就是说,企业大学在培养关键人才方面更应该加强调培养方式的多样化,绝不仅仅是培训,更多提供发展手段的支撑。在此,GE通过测评反馈、课题面授、在线学习、轮岗锻炼和教练辅导等多样化方式科学培养与发展人才的BMC项目值得企业大学借鉴。即为期4周的项目学习,除了第一周在GE克劳顿学院外,剩下3周学员会分成不同小组针对同一个主题,在全球不同国家进行调研访谈。如针对如何通过社会网络提升GE业务的议题,汇集了全球不同国家的观点,最后形成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企业大学建设指导理论体系直接决定企业大学的建设效果,选择不当则事倍功半浪费多。在明确区域大学的价值及其价值创造逻辑的基础上,搭建企业大学需要进一步考察确定企业大学建设指导理论体系,作为本企业大学建设的基石。
企业培训过程中在发展员工个体的基础上,通过相关运营规则的掌握和运用,通过共同目标与价值观的灌输,让团队整体表现出默契与一致,像“一个人”一样思考和行动。从员工个人能力提升,到熟练规则的协作能力提升,再到一致认同的共同理念修炼达成,组织能力实现了逐层的阶梯式发展。因此企业大学在关注员工能力培养的同时,更为关注组织的团队学习,注重在团队间培养默契和一致。
所有企业做经营管理的过程,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上讲,都是人才生产过程。也正如松下所讲,先造人后造物。一个真正有志向的企业家,他一定是以他的人才为核心资产的,人成则事业成。整个企业的运营过程,说到底,都是人才不断地生产、更新、改造的过程。
评论列表(0条)